光伏组件的分类都有哪些呢
光伏系统给人们带来方便和环保,那么光伏组件的分类有哪些?
一、晶硅光伏组件
晶硅光伏组件一般由上盖板、封装材料、下盖板、太阳能电池、互连条、汇流条、边框(无框组件除外)组成。晶硅光伏组件以晶硅为基材,有P型层和N型层,并且有正负引出电极。
单晶硅和多晶硅的区别主要在于加工制备工艺不同,使得原子结构排列不同,从而导致单晶硅和多晶硅的物理特性及转换效率不同。随着硅材料和硅片切割技术等工艺的进步,单晶硅片的成本持续下降,对应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晶硅光伏组件的P型和N型组件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主要区别在于制造工艺。
薄层异质结(HJT)光伏组件
在电池片中同时存在单晶硅和非晶硅,并利用非晶硅薄膜/单晶硅衬底的异质结结构,很好地解决了常规光伏组件掺杂层和衬底接触区域的高度载流子复合损失问题。HJT光伏组件综合了单晶硅和非晶硅光伏组件的优点,具有稳定性好、转换效率高、低衰减、工艺环节少、成本低廉等优势。
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光伏组件
采用掺杂多晶硅和背面超薄氧化硅的复合结构,形成良好的钝化接触结构,不仅能够实现光伏组件背表面的钝化,而且可以降低界面复合,全面提升光伏组件性能。
交指式背接触(IBC)光伏组件
PN结和金属接触电极以交指形态设置于光伏组件的背面,不仅避免了正面金属栅线电极对入射光的遮挡,同时前表面由减反层和倒金字塔绒面结构共同组成陷光结构,能够实现入射光的最大化。从常规铝背场电池(BSF)结构自然衍生而来,利用氧化铝膜对光伏组件背表面进行钝化,增大PN结电势差,可以降低背表面载流子复合,提高开路电压。同时,钝化层作为背反射器,可增加长波光的吸收,提高短路电流,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效率。
二、薄膜光伏组件
碲化镉(CdTe)光伏组件
通常由P-CdTe和N-CdS构成PN结,可以分为上衬底和下衬底两部分结构。上衬底结构一般使用透明衬底(如玻璃),下衬底结构一般使用不透明柔性衬底(如不锈钢)。
铜铟镓硒(CIGS)光伏组件
铜铟镓硒(CIGS)薄膜材料为三元化合物半导体,光学吸收系数高,具有目前所有光伏组件中最高的光学吸收系数,因此具有高转换效率。另外,由于CIGS是直接带隙半导体,弱光性能好,在阴雨天条件下输出功率也高于其他类型光伏组件。
三、第三类光伏组件
钙钛矿光伏组件
这种分子结构形态稳定,具有独特的电磁性能及很高的光吸收、电催化性,可以应用于光伏组件。
有机光伏组件
是一种迅速兴起的新型光伏组件,以具有光敏性质的有机物作为半导体材料,该有机材料具有共轭结构并且有导电性,有着较高的转换效率、较好的性能和较长的寿命,具有许多无机光伏组件所不具备的优良特性(如结构多样性、颜色多样性、柔性等),在建筑光伏一体化、可穿戴光伏设备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